目前,发展建筑钢结构产业得到国家技术政策的支持,而且越来越明确。可以预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一步成熟,我国建筑钢结构产业将进入到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建筑钢结构具有轻、快、好、省”的特点,除了具有轻质高强性、优异的材料性能、制作安装工业化程度高、宜拆卸和较好的耐久性等优势外,还具备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可循环利用、有效实现绿色要求的优越性。而制约我国建筑钢结构产业的发展有4大瓶颈。
首先,钢结构产业链问题。我国建筑钢结构产业链配置存在上游结构用钢材产品不能完全满足现有市场的需求、科研成果转化不及时、设计队伍薄弱等较严重的问题。
***,设计理论与队伍问题。现有的设计技术和方法没有充分利用钢结构的延性优势,导致钢结构的“轻质、高强、塑性好”等优势不能带来明显的经济优势。“笨、重”工程的出现凸显钢结构领域的建筑及结构设计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第三,对钢结构的认识问题。整个社会对建筑结构中采用钢结构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仍存在很大的误解,导致钢结构方案往往只是用在其他结构方案不能解决的项目上。市场忽略了钢结构“轻、快、好、省”的特点。
第四,其他潜在制约因素。譬如,钢结构企业在前期研发过程中投资过大;现有的建筑钢结构工程建设招投标模式、工程承包模式、市场价格机制等不利于钢结构产业新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的实践;缺乏有效激励钢结构产业发展和工程应用的有效技术政策等。
钢结构也是有损坏的时候,我们要即时发现即时解决问题,钢结构网介绍钢结构损坏的主要因素有:1)由荷载变化,超期服役,规范和规程改变导致结构承载力不足;2)构件由于各种意外产生变形、扭曲、伤残、凹陷等,致使构件截面削弱,杆件翘曲,连接开裂等;3)温差作用下引起构件或连接变形、开裂和翘曲;4)由于化学物质的侵蚀而产生腐蚀以及电化学腐蚀致使钢结构构件截面削弱;5)其它包括设计、生产、施工中的失误及服役期中的违规使用和操作等。
钢结构的加固技术措施主要有三种:1) 截面补强法:在局部或沿构件全长以钢材补强,连成整体使之共同受力;2) 改变计算简图:增设附加支承,调整荷载分布情况,降低内力水平,对超静定结构支座进行强迫位移,降低应力峰值;3) 预应力拉索法:利用高强拉索加固结构薄弱环节或提高结构整体承载力、刚度和稳度。
“适应当前建筑工业化需求,钢结构价格,相关企业还得从标准化生产、模块化管理上做文章。”国内的钢结构上市企业,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单银木告诉笔者,为提高生产中的“有效产出”,引进TOC管理理念可以将“模块化管理”落实到生产中,有效缩短工期、节约成本。
一栋30层的钢结构住宅,75天封顶,石蟆镇钢结构,从第七层开始,一楼就可以开始简单装修,从十层开始,一楼就可以开始精装修。整个工期可以控制在1年以内,而传统混凝土完成同样的工程,则普遍需要2至3年——这是TOC管理理念给建筑行业带来的未来生动一幕。
“通过科学体系与***的TOC管理思想的合力,钢结构雨棚,达到很好的收益。”杭萧钢构副总裁陈瑞表示,以“10亿元房地产项目”为例,在传统模式下开发周期需要3年,总项目利息成本约为1亿元,钢结构生产厂家,按利润率10%计算,3年工期的项目盈利1亿元;如今在TOC模式中,钢结构项目开发周期需要1.5年,在相同年利息基础上,利息成本约为0.5亿元,节省了0.5亿元利息,相当于盈利1.5亿元。
本文来源于重庆东茂钢结构。